2 月 19 日是农历正月廿九,正月的最后一天。出了正月,很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赶紧去剪个头——毕竟很多地方有 "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 的传说。从科学的角度讲,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若真有这样一种谋杀舅舅的犯罪手法,警察同志也很容易锁定 " 犯罪嫌疑人 "。
(相关资料图)
不过,某些 " 辟谣 " 的材料也没靠谱到哪里去。好多材料信誓旦旦地说:这句俗语传错了,它在清朝的原文本来不是 " 死舅 ",而是 " 思旧 " —— " 不剃头 " 是思念旧明,来自清朝百姓对剃发令的反抗。这种说法,说的人很多,可证据其实只举出过一条,那就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修的《掖县志》。
民国二十四年《四续掖县志》书影(左),见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 · 华北地区 · 第六十号》(右)这种说法,虽然证据少,但是很能跑。不少媒体抄来抄去,几乎把它抄成了一个 " 国学小常识 "。
可我们要是仔细推敲一下,又会觉得它非常奇怪——如果我们把 " 死舅 " 还原回 " 思旧 ",这句话的 " 原始 " 版本就应该是 " 正月不剃头,剃头思旧旧 "。" 思旧旧 " 这个说法,实在是有点过于 " 卖萌 " 了。更重要的是," 思旧旧 " 把意思给弄反了!遵令剃头反而算 " 思旧旧 ",结论却是不要剃头。编出这个说法来的人,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也给绕晕了?
其实,晕的不是古人,而是人云亦云的人。只要顺手查一下清朝的《掖县志》,我们就会看到,在清朝前、中期的山东掖县,这项的风俗似乎连影子都没有。
清乾隆二十三年《掖县志》同一段落书影。见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 · 华北地区 · 第三七六号》。那是不是清朝人怕这条风俗暗示 " 反清复明 ",有也不敢写呢?才不是呢。其实,就在 " 文字狱 " 最盛的清中期,就存在着多条关于 " 剃头伤舅舅 " 的记载。只不过," 剃头伤舅舅 " 的时间不在正月,而在五月。
有个清朝康熙年间比较活跃的文学家叫孔尚任,他写过一本名剧叫《桃花扇》。您可能听过有句话叫 "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其实就来自《桃花扇》。
这位孔大文豪还写过一本专门讲解当时风俗的书,叫《节序同风录》。书里讲,五月五日端午节:" 不剃头,恐妨舅。" 这里的 " 妨 ",就是因触犯禁忌而伤害到什么人。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节序同风录》书影。《节序同风录》大致写于康熙时代,在这本书里 " 不剃头 " 的要求仅限端午节一天。过了几十年,到了乾隆时代,情况又变了。当时有个人叫潘荣陛。他写了一本介绍北京民俗的书叫《帝京岁时纪胜》。在这本里,整个五月都要 " 杜绝剃头,保护舅舅 " 了。
《续修四库全书》本《帝京岁时纪胜》书影。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古人为什么要避免在端午节前后剃头呢?其实,五月五日在古人眼里是个 " 阳极而阴生 " 的危险日期。古人最早设立端午节,目的才不是纪念屈原(屈原死后八百年,才第一次有一本叫《续齐谐记》的小说称屈原死于五月五日,把屈原和当时已存在几百年之久的端午节联系起来),而是为了辟邪消灾,对抗那种 " 阳极阴生 " 的 " 威胁 "。
五月五日很 " 危险 ",有关这一天的忌讳,从先秦到近代,一直特别多。有些忌讳会与押韵有关。比如说,在端午节正式形成的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应劭的人编了本书叫《风俗通》。其中有一句说:" 五月盖屋,令人头秃。"" 屋 "" 秃 " 在上古语音中同属 " 屋部 ",这句顺口溜用古音读也是押韵的。
明嘉靖十年锡山安国桂坡馆刊本《初学记》书影。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端午节 " 不剃头,恐妨舅 ",或许也是与 " 五月盖屋,令人头秃 " 同类的押韵型忌讳。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风俗是农历五月的啊,怎么又会挪到农历正月里呢?其实,民俗这个东西,本身就很容易发生迁移和变化。剃头禁忌改变时间,倒也没啥不可能的——很多地方本来就有 " 正月不动刀剪 " 的习俗,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才把剃头禁忌合并进来了吧。
作者 | 清洁工 南开大学博士生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