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摔了”,骑行潮流的背面

来源:凤凰网    时间:2023-05-17 19:09:34

记者/梁婷 实习记者/王小璐


【资料图】

编辑/刘汨

周奕东购买的公路车

在拥有公路车的半年时间里,周奕东一共骑行九次。其中,被井盖绊倒一次;与拐弯的机动车剐蹭一次;在躲避一辆逆行电动车时,他上了“脚刹”,脚崴了;摔得最严重的那次,是在一个十字路口,他骑得“正嗨”,车子突然失控,人摔了出去,还“往前搓了一二米”。摔倒的原因至今未解……

这辆赶潮流买的公路车终于在周奕东最后一次摔倒后,被挂到了闲鱼上。其实,车子的颜色他不喜欢,也不是最适合他的型号。但在2022年夏天,那是仅有的现货。

2023年,周奕东不再骑行。几位在2022年入坑的骑行新手和周奕东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会骑自行车和参与骑行运动是两码事。

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是:当一辆自行车的速度可以轻易达到20公里/小时、25公里/小时,甚至上到40、50公里/小时,无论是在狭窄的、频繁出现断头路的自行车道上行进,还是主动或被动地进入机动车道,骑行者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当这样一项城市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时,它与同样享有路权的行人、电动车、机动车如何有序共行?

2022年兴起的一波骑行潮涌动至今,骑行受伤再频繁不过。4月9日,甚至出现死亡事故。一个21岁的女孩,在一直被视为适合骑行的成都天府绿道上骑车时,与对向驶来的骑行者迎面相撞,不幸身亡。

骑行摔倒、受伤、甚至死亡,有偶然因素的影响,但更需要探究的是,潜藏在偶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这不仅关乎骑行安全,也与每一个道路交通的参与者息息相关。

周奕东摔车后留下的伤口

“摔了”

在北京西二环骑行到差不多第三十分钟,起步阶段的累劲儿、紧张感过去了,手也不疼了,周奕东的状态开始“嗨起来”。绿灯亮起,他轻轻一蹬,立刻窜了出去,享受着一种“特帅”的感觉——把骑电动车的、骑共享单车的,还有起步慢的公交车,都甩到了后面。“你知道吗?哗,一骑绝尘,好像身后一片人都在发出那种赞叹”。

驶过十字路口不到30米,车把突然毫无缘由地打晃,根本没有机会调整,周奕东摔倒了。接近25公里/小时的速度惯性带着他“往前搓了一二米”。他懵了,怎么会摔呢?没觉得车子硌到什么东西,两只手也一直握着把。摔倒的原因至今未解。

无比庆幸的是,倒下时,身体朝着自行车道,周奕东说,“最怕倒在机动车道,可能就让汽车直接给压了”。而这并不仰仗于他有什么应对摔倒的技巧,纯粹因为运气好。

12天前,2022年7月24日,买车第一天,他就目睹过一场公路车和机动车的剐蹭事故。当时他感慨,“这是今儿最好的一课”。他没想到自己的首摔来得这么快,但失控那一刻,“有一种靴子落地的释然。”

“摔了也好,出小事儿总比出大事好。”——玉竹摔倒时也这样安慰自己。她和周奕东一样,2022年夏天决定买车,她选择了山地车。

第三次骑行就摔得很惨,手肘、肚子、腿、膝盖都有不同程度的擦伤。车链子断了,苹果手表也被擦花了。现在,距离摔车已经过去了九个月,肚子上的疤痕依然没有消褪,她也再没骑过这辆车。

玉竹反复回想,寻找摔倒的原因:“一个下坡,又碰到了下水道井盖,还是一个转弯,一起骑行的朋友在前面,想追上跟她说个什么话……”她没得出具体的结论,最终解释为“几个因素叠加”。

如果还要找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可能是刹车。对于刹车,她唯一掌握的常识是,不能单独捏前闸,要捏后闸。摔了之后,她才知道,下坡时,应该交替捏前后闸“点刹”(捏-松-捏-松),而不是像她那样,紧捏着后闸不放。

玉竹在地上趴了大概十秒钟,朋友把她扶起来以后,一个骑电动车的人也停下了。

这是位红十字会志愿者,随身带着创可贴、胶布、碘伏。在和他简短的交流中,玉竹才知道,最近骑行摔倒的人很多。这位志愿者骑电动车上下班,“几乎每天都会处理这种情况”。他遇到一些人摔到骨折,甚至完全站不起来。

在我们的采访中,骑行“摔了”太稀松平常。除了玉竹和周奕东这两次找不到具体原因的摔倒之外,更多事故总能归咎到速度太快,或者是骑行者和其他人的违章行为上。

在高速骑行中,没注意到路面的水泥缝,只有30毫米左右宽的轮胎卡在里面,把自己甩了出去;为了绕开停在自行车道上的三轮车,进入机动车道骑行,被汽车追尾、刮倒;或者是在自行车道变道时,身边骑电动车的人正在看手机,躲避不及发生刮蹭......

周奕东经历的四次骑行事故中,有一次差点与逆行的电动车相撞。在狭窄的自行车道上,他正在上坡路段“玩命蹬”,看到逆行驶来的电动车时,已经刹不住了,“它特快,我也特快,最后只能上脚刹”,然后脚崴了。

另一次与汽车的剐蹭事故,周奕东很明确“自己做错了”。在二环主辅路的交汇口,他正骑得特顺,离家很近了,想最后在机动车道上冲一下,把这次骑行的平均速度提升到25公里/小时。他知道与前面一辆汽车的行进路线会有交集,但他笃定自己的预判:能错开。没想到,一辆电动车突然出现,汽车避让急停,他直接从侧面撞了上去。

进入2023年,周奕东不再骑行。去年底最后一次摔倒之后,他把车子放到了闲鱼上,以接近原价的金额卖掉了。

玉竹的车子依然保留着去年夏天摔到时的样子,车链子还是坏的。小区没有车棚,车子只能放在家里。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她心里,这辆山地车如今都“挺碍眼的”。

玉竹摔车后,路人帮她处理伤口

赶一波风潮

重新审视去年买车的决定,玉竹觉得的确“盲目冲动了”。但在那样一个氛围里,好像又理所当然。

2022年6月,京东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自行车的成交额与往年同期相比,公路车增长120%,山地车增长70%。伴随着购车热潮出现,骑行穿戴装备也增长了100%。过去一年,我国自行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超100亿元,比往年同期增长20%以上。

一家开在北京知名商圈的自行车门店老板说,2022年的客流量比往年多了50%以上。

北京石景山一家车店老板肖海的记忆中,这股买车热潮大概在去年4月底、5月初兴起。往年这个季节也是自行车销售旺季,去年的夸张之处在于人们都在“疯抢”。店里同时能有十多个人选车,他还有接不完的电话,最火爆的时候,每隔几分钟就有人打电话订车。

周奕东就是那个疯狂打电话的人之一。咨询了六七家店之后,他终于在石景山这家店订到了车。他从网上学习的选车方法几乎没有发挥余地,去年买车的现实是“有啥买啥”。

店里刚到货一款入门级公路车,7000多元,是周奕东不喜欢的暗红色,L号的尺码对于身高1米79的他来说,也不是最合适的。

为了更快开始骑行,他“被动地”选了这辆。决定买车之前,他不知道这叫“公路车”,也不知道“这就是阿姆斯特朗参加环法比赛骑的那种车”。他只是在路上看到别人骑,感觉速度很快,想试试。

生活在东莞的王斌也想不通,最初那股无法克制的购买热情从何而来,“可能是觉得好看,比较帅吧”。

他在小红书上“刷着刷着”,看到“蛮多人搞这个(公路车)”,就想买。更直接的刺激是,当他隔三差五骑单车时,骑着骑着就看到了更好的,“我那个破车,拼命拼命骑,都跟不上别人随便蹬两脚。”

去了几家店都没货,预定至少等半年起步,他不想等了,“那个热情过了就好像又不会再去(买了)”。身处风潮中的王斌把这看成是当下非做不可的事。

后来,他转向闲鱼,没有详细要求,唯一明确的是价格,再“看一下哪个比较新”。最终他以4000元买下了原价4200元的一辆公路车,车主已经骑了一年多。

“太傻了”“头脑发热”“确实有点神经”——接受采访时,已经从那股热情中冷静下来的王斌,不止一次这样形容自己。

Amaris是小红书上的一个骑行博主,生活在广州。她发现,去年这批想“入坑”的人,很明显的变化是对车辆外观的要求。十多年前,她买车的时候,更在乎性能,在乎适用的骑行环境。但现在,很多人咨询的是:哪一类车颜值高,比较出片。而且,有的新手骑得过于休闲,甚至连头盔这样的保护装备都没有。

肖海说,去年来店里买车的很多是“冲动消费”,他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小红书有一款…….”当肖海想进一步了解实际用途时,对方“其实说不清想干嘛”。

买这辆车,玉竹没考虑太多。2022年7月的一个傍晚,她和朋友聚会后闲逛,看到就买了。那个时间,正被新冠疫情笼罩,她被迫暂停原本的爱好。长时间居家办公之后,觉得必须得给自己找事做,跟自然、城市接触。骑车看起来是最好的选择——“不需要戴口罩,不需要核酸,还能锻炼身体”。现在想想,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真的想进入骑行文化,而是一种压抑情绪的转移。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