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3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正式揭晓“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至此,河南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达53项,继续领跑全国。
(资料图)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网格式布局: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河南偃师二里头位于河南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它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
21世纪初,遗址里发现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把二里头都城划分出多个区域,确定了大致的布局框架。发现宫殿区和作坊区外侧均有墙垣围护。2019年以来,考古人员围绕其他区域是否有围墙等问题继续深入挖掘,发现了新的主干道路和两侧墙垣。
这些新发现,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的规划,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二里头都城严格方正的都城规划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同宫城宫室制度、青铜礼乐制度等制度一起,为商周及后世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开创、引领作用。同时,二里头都城的这种布局,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城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
2021年8月-2022年11月,考古人员对商王陵及周边进行考古勘探。发现有围沟、祭祀坑、墓葬、灰坑等。其中围沟2个,东西相距40米。东围沟(G1)围绕在王陵东区的大墓和大量祭祀坑周围。东西间距大致为246米,南北236米,近正方形。沟的宽度不一,口部宽超过10米,最深处3.5米。西围沟(G2)围绕在王陵西区的大墓周围。两个围沟各发现缺口两个。
钻探可知,新探明的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
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见证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发展高度
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后经五代、宋、金、元、明,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
为持续深入开展北宋东京城大遗址保护与研究、全面实施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建设宋都古城中轴线文化带、贯彻实施大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研究,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进行了持续性的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8年10月,截至2022年7月,州桥遗址新发现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0000多件,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宋代堤岸石壁巨幅长卷,石壁为16层石块垒积砌成,通高约3.3米,三尊铜像,北宋、金、元、明、清瓷器标本5.6万余件,数量巨大。
州桥遗址见证了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州乔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对其进行科学的发掘、保护与展示,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填补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空白、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研究等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资料图片参考国家文物局微信公号)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